一、推荐序-万维钢

动物的日子就是这样本本分分地生存、交配和繁衍。

所谓“理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各种感觉的说服工具,人本质上是由感觉驱动的。

我们的主观判断有两大倾向:一个是“贪”,希望把好的东西占为己有;另一个是“嗔”,希望远离不好的东西。因为“贪”和“嗔”,我们无法客观的看待世间万物,这就形成了“痴”。

冥想的直接作用是训练跟各种感觉的剥离。

第一章 选择红色药丸

《道德动物》值得看一看。

进化心理学研究的是大脑如何由自然选择设计来误导我们,甚至奴役我们的。

我们寻求的快感会迅速消失,然后令我们渴求更多。

我们更多是在预想升职带来的额外收入,却很少考虑随之而来的棘手的责任。

使我们多产的方法就是使得对快感的预期非常强烈,但是快感的持续时间又不长。

吃之前多巴胺大量分泌是因为对更多快感的期许,而吃过之后多巴胺分泌量降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因为期许的破灭,或者是对过分期许的某种生化相应。

归根结底,幸福就是在因意识到精神痛苦而不适和被这种痛苦控制控制而不适之间做出选择。你想得到解放,摆脱那些阻碍你认识真正的幸福的思维,那么首先就要了解这些思维,而这个过程可能会令人不悦。

所谓正念生活就是留心,注意当下发生的事情,用清晰、直接的方式体验,不要被各种精神因素困惑或者蒙蔽。停下来,闻闻玫瑰花香。

我只能给你指出门的所在。正在跨过那扇门的是你自己。

第二章 没有痛感的痛

想着成功会阻碍成功。

第三章 感觉何时为幻觉

快感和痛感一定是伴随着对生物体有意或有害的过程而进化出来的主观产物,进化而来的目的或根源在于驱使生物体追寻一种,躲避另一种。

生物体跟随感觉会走向对其不利的事物,那么就可以说这种感觉是“假的”,或者说是“幻觉”。

它们能够很好的服务我们的祖先,却不一定能符合我们当下的利益。

惩罚对自己不公或不敬的人,是深植于人类内心的一种欲望。—基因的进化速度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速度。

我们经由自然选择设计,会在意-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待我们。

我们如果意识到他人很少会在心里评价我们,就不会花那么多时间担忧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了。

在一次讲经时,佛陀把“当冲出丑的恐惧,列为”五惧“之一。有些调查显示,当众演说是最令人畏惧的事情。

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

不要将注意力放在感觉本身上,而是审视与之相关的思虑。

血统存续的代价或许就是一生的不适。

第四章 极乐、狂喜、以及内观的更重要原因

专注还可以带来极为强烈的极乐和狂喜的感觉。

闭上双眼,味觉就会发挥近乎100%的潜力。

第五章 所谓的无我

要理解无我,你就要冥想。

如果单纯的通过‘理性’来理解起内涵,你的脑袋会爆炸的。

彻底的无我体验只有经过无数冥想训练的资深冥想者才经历过。

第六章 你的首席执行官已失踪

当我们向他人讲述一段经理的时候,复述的过程也会改变我们的记忆。

第七章 控制人生的大脑模块

时际效用函数——粗略来讲,是用来描述你延迟满足感的意愿(放弃某总喜欢的东西,以便之后获得更多此类东西的意愿)。

自我没有控制权,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不存在。

某种你认为在人类头脑中非常稳固的特征其实并没有那么稳固。

人类不会有意识的进入浪漫模式还是恐慌模式。

模块的激活与感觉有密切的联系。

是“感觉”决定了当下由哪个模块负责,随后则由该模块决定你在那段时间里所做的事情。

结果显示,在有女性的房间里,男人会更倾向于将积累财富做为一项重要的职业目标。

想要掌控局势,或许应该从感觉上着手。某些感觉或多或少都是“假的”,与它们保持距离就能心眼明亮,以此明确感觉和幻觉之

间的关联
感觉不仅会带来特定、短暂的幻觉,还可能因处完全不同的心态,并改变一段时间内的知觉和倾向,不管这种改变或好或坏。

第八章 想法如何自我思考

内观强调正念;藏传佛教往往引导大脑转向视觉图像;而禅宗又是会沉思神秘的心印。

禅宗适合使人,藏传佛教适合美术家,而内观适合心理学家。

好奇是一种天赋,是一种从求知中获得快乐的能力。

第九章 “自我”控制

相当准确判断受试者是否会购买某种商品,所有活跃区域都不是大脑中主控理性的部分,反而是主控感觉的部分。

购买某种物品,最终要归位对这次购物的感觉良好——或者至少要比两手空空离开的感觉要好。

单纯的理性根本不可能抑制符合意愿的激情。

无法抑制或阻碍激情的冲动,除了一种对立的冲动。

正念冥想是增强平静激情力量,弱化暴力激情力量的一种方法。

第十章 存在与内涵

正念冥想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接纳你所面对的现实。

我们对感知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人经历的产物。

正念冥想是一种细致彻底检视的工具,使我们能够将真相与编造的故事区分开来。

第十一章 “空”积极的一面

冥想一方面可以弱化感知和想法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淡化通常伴随感知和想法出现的感觉、情感共鸣。

只有长时间深度冥想的人才可以摆脱覆盖在事物上的感情,去看,去听。

人们倾向于在几乎所有类型的事物上附着积极或消极的联系。

第十二章 没有杂草的世界

我们第一次遇到某人,就会评价对方,有时只需很少的依据就能给出比较合理的评价。

人们会认为漂亮的人能力更强。

有了感官器官的因,造成了接触的果。

有了接触的因,造成了感觉的果。

感觉造成了贪爱。

佛教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极为严肃地对待因果。

当我回看这本去年读过的书时,对“不执”这个词又有了一点点理解。

很多时候我们急于或者默认给一个东西或者事情下定义,大部分情况不是积极就是消极,这是因为我们的生物本性(趋利避害)而导致的。但很多时候我们不应该这么快就下定义,而是做一个观察者,静观其变,这样事物才能自由的发展,我们自己也能自由发挥,减少压力自然会更加轻松容易的做成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