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这本书只有部分内容可以产生共鸣,但奇怪的是无聊的部分读起来也没有让人昏昏欲睡。只记录一下重要的信息。

我记录在书的第一页的一句话是:应该从24开始看!

Part 1

骑摩托车和其他的旅行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总是被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是个被动的观众。

我们刻意避免按照固定的的行程前进,宁可随心所欲地走走停停,因为旅行本身远比赶赴某一个目的地更加惬意。

这的的确是件令人迷惘的事,就好像真理已经在敲你的门,而你却说:“走开,我正在寻找真理”。

最好的线路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那种,而且有一条副线可以让你快捷地抵达那里。

“什么是最好的?”这个问题能加深河道而非拓宽它,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把淤积物冲到下游。

你会花这么多时间,并不是因为这件事有趣,而是因为它萦绕在你心头,让你放心不下。

除非他真正感觉需要别人的帮助,否则别人的介入只会引起他的厌烦。

如果你试过修理水龙头,但是情况依旧,那就表示你命中注定会有个滴水的水龙头。

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如果你认为不是如此,那无异于亵渎累佛陀—也就是亵渎了你自己。

这些手册编写者和这些维修人员一样,竟然都是一副旁观者的态度,所以他们可以被称为旁观者手册。

在字里行间,你隐约可以嗅到这样的意味:“这是机器,他和周围环境中的一切都没有关系,和你也没有关系,你和它也没有关系;

古典的认知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一些基本形式组成的,而浪漫的认知则是从它的表象来观察。

倾向于古典思想的人看,他会仔细地观察,然后就会着迷,因为他看到在这些线条和符号背后是丰富的基本形式。

古典的思想往往依赖于理性和法则。

P91-----分析往往意味着解构,解析构型、解析构成。

你知道有这些东西存在,但是你并没有全部注意到他们,除非出现某些奇特的或是我们想要观察到的事物。

我们所选择的和所观察到的,永远不一样,因为经由选择而产生了变化。

人终有一死,然而毕竟活着就是人生最终的目的。

Part 2

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不要在大太阳底下直接修理车子,也不要在你累了一整天脑筋不清楚的时候修理,因为即使你已经修理过上百遍,也应该保持机警的头脑,找出其中的问题。

这种观念的结构称为层次结构,自古即为所有西方知识的基本结构。王权、帝国、教会、军队,所有这一切都是一层次结构。现代的企业也是这样架构的。

人们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到工厂做一些完全没有意义的事,也不去问为什么,因为这就是整个结构的要求。

而比尔在这么杂乱的情况下,或许却连想都不必就可以顺手拿起他所需要的工具。我也见过这样的师傅,你在旁边看了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他们却一样能把工作做好,有时候甚至很快。如果你稍微移动过他的工具,那么他要花上好几天才能找到。

两种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由个别的经验归纳出普遍的原则是归纳法。由一般的原则推论出特定的结果是演绎法。

科学方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你准确的知道事情的真相,而不会误入歧途。

第一步就是要把问题写下来,其中主要的技巧就是只有你确实知道的东西才写下来。

一个实验并不会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被称为失败了,只有它的结果无法检验件事的真假时才会被称为失败了。

一位不如爱因斯坦那么深刻的科学家可能会说:“科学知识来自于自然,而自然也提供了假设”。但是爱因斯坦知道,自然并没有提供假设,自然只提供了实验的材料。

他一度认为的世界上唯一的知识—科学,其实只是哲学的一支,哲学比科学宽广许多,甚至更基本。

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科学方法本身,就想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所有的结论都是无效的循环论证。

浪漫的人对理性的诅咒,主要是因为理性以极高的效率把人类从原始的状态当中提升起来,他是这样有力的主宰了文明世界,因而排除了其他一切,完全控制了自己,这就是抱怨的由来。

如今,由于人类知识的范围太过复杂,结果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专家,专业分化越来越严重。如果有人想在各种学问之间自由地游荡,势必会和周围的人疏远。毕竟,连午餐交际都是一门学问。

逻辑就是把主客观分开,所以逻辑不是最高的智慧,想要消除这种因划分主客观所产生的幻觉,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生理、精神和情感上的活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许多的修炼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所谓的“禅“了。

你不断上课、上课、上课的原因是,这是经营一所学校最经济的方法,会让外界的人误以为学生得到了真正的教育。

学校的教授既然领了薪水,一旦得到上面的指示,就应该抛弃自己的见解,毫无异义地接受学校的指挥,就想受雇于一般公司,处处要为老板说话一样。

如果你对事情有完全的信息,就不太可能产生狂热的态度。就拿太阳来说吧,没有人会为了它明天会升起而兴奋不已。

焊接会让你非常有成就感,而且你能掌握金属的形状。

其实你无法判断一份说明书是否正确,除非能把实物拿来操作一番。

所以测试机器也是对你的一种测试,没有别的测试。

这是自相矛盾的,如果你真的不关心,就不会发现它出问题了。所以发现它出问题就表示你关心它。

你还没有完成让你内心平静的必要步骤,因为你觉得说明书太复杂了,很可能无发正确理解。

在你冥思苦想而不可得的时候,不要沿着原有的思路继续下去,你应该停下脚步,放松一段时间,发散自己的想法,直到碰到一些事,能够让你拓展原先知识的根基,才继续前进。

没有任何一位作家是依照这种严谨、有条理、客观而又讲究方法的步骤在写作。

Part 3

写作源于观察,无论观察的对象是什么。

良质是一种思想和陈述的特质,我们不能经由思考的方式了解它,因为下定义是一种严格而规范的思考过程,所以良质无发被定义。

而事实上,在无法定义和愚蠢之间就没有正式的差别了。

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才能爬到最高。他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他知道的只是这么做有效。

任何追求个人荣誉的目标,结局都非常悲惨。

要证明一个东西的存在,可以把它从环境中抽离出来,如果原先的环境无法正常运作,那么他就存在。

你所喜欢的事是无法用科学仪器测量的,因此就不真实。

不是由物质和能量构成的事物都不真实或不重要。

他认为每个人看到的良质都不同的原因在于,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

如果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背景,你那么他们眼中的良质也会完全相同。

良质是非常简单、迅捷而直接的感应。良质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

接下来是重点:

“卡住”是最常碰到的一种麻烦。如果你想一下子说太多东西,往往就会这样。

无师自通的技术人员就是因为常常被卡住,才比接受过学院训练的人员更了解良质。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处理突发的状况。

一旦等你想出来,就会发现都很简单。但是只有在知道答案后,才会觉得简单。

在古希腊人心中,从未把艺术和制造分开过,所以二者根本就是同一个词。

建造它的人十分投入,他们并未与手中的工作梳离。所以这就是整个解决办法的核心。

因为只有内心平静,我们才能察觉良质的存在,它超越了浪漫和古典的认知,将两者融合为一。

而自我觉察和自我意识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它来自于内心的平静。

内心平静的三个等级:生理平静,精神平静,价值平静。

钓鱼为什么会受大众欢迎,你只要坐在那儿,让线垂在水里,一动也不动,不必刻意去想什么,或是担心什么,如此一来,就可以消除内心的紧张情绪和挫折感。

佛教的禅宗提倡打坐,就是要使人物我两忘。

陷阱有两种,第一种是因外在环境使你放弃了良质,我称之为挫折。第二种是你内在的因素引起,我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称呼,姑且称之为忧虑。

三种陷阱:第一个陷阱会限制情感理解,叫做“价值的陷阱”;第二个则会阻碍认知理解,叫做“真理的陷阱”;第三个会阻碍精神运动行为,叫做“肌肉的陷阱”;其中价值陷阱最严重也最危险。价值僵化,固守以前的价值观,无法从新的角度衡量事物。

焦虑是另外一个陷阱,往往就是这个因素让你迟迟不敢动手,而不是懒惰。这个陷阱来源于急于求成。

所以要尽可能买最好的工具,你永远不会后悔。好的工具一般来说不会磨损,而一把用过的好工具比差的新工具要好。

如果一周当中六天你都很懒散,不去照顾你的摩托车,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够使你在第七天突然变的敏锐起来呢?一切都是密切相关的。

Part 4

所以良质不是方法,而是方法所追求的目标。

良质不是刻意强调的,而是你从眼角瞄到的事物。

当他卡住的时候,只要调整到积极的情绪,开始倾听良质的指引,悄悄的尊循它,心无旁骛,就能使自己手中的工具变成一种艺术。

柏拉图深信辩证法是追求真理的唯一方法,唯一的一种。

柏拉图实质上是和佛陀一样,是对终极的追求者,每一代都不断有这样的出现,殚精竭虑的寻找宇宙存在的源头。

柏拉图最恨的人,除了暴君之外就是修辞学家。

修辞学和烹饪都是诱人堕落之途—因为他们所诉求的是人的情感而非真正的知识。

“卓越”暗示着对生活的完整或唯一性的尊重,因为不喜欢专门化。这种效率并不存在与生命的某一种才能中。而是存在于生命本身。

我们苛责别人的地方,往往就是我们自己最深的恐惧。

那些具有真正的“卓越”的人则静静地坐在后排,思索自己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就是无法喜欢这门课。

如果你有正确的态度就不难,事实上难的是要有正确的态度。

人只要活着就会发生不愉快的事和不幸的事。